381章 不同理念的碰撞
惊奇之人并不包括戴文,只等米国青年情绪稍为稳定之后,戴文又向陶成蹊提出了一个问题:“假如在你执政的地区,突然出现了重大的自然灾害,你首先会做什么?” “我首先会向上级汇报灾情!同时组织干部群众抗灾救灾!”陶成蹊稍为思考了一下,但也是胸有成竹地答道。 当翻译将陶成蹊的回答翻译成英语之后,立即遭到了米国人的置疑:“难道,不是先救人?”“汇报灾情?那肯定是稍后的事情了,怎么能是首先呢,这不合事物的逻辑啊?” 当然,这些议论,只有听得懂英语的人才知道内容,一般的访问团成员,亦只听到嗡嗡声一片。但即便这样,华夏方面也对整个座谈会过程有录音和录相,陶成蹊的这个回答以及米国方面的议论,肯定会进入高层视野。 不能说陶成蹊的回答不对,只是“程式化”了一些,因为当时华夏的政治语境就是如此,陶成蹊是一个平常人,又不是赵无极这样的重生者,他怎么会知道,在后世华夏,很多提法已经与西方相当了,譬如以人为本,譬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等。 “尊敬的陶先生,假如您在一座大桥上散步,突然看见一个小孩从桥上掉落下去,您会怎么做?” “我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救人!”这个问题,陶成蹊回答得非常快! “啊?怎么会这样,陶先生,要是您不会水呢?要是这座大桥太高,超过了您的能力呢?”陶成蹊的回答又引来了一阵议论。 虽然赵无极也相信,陶成蹊遇见这种情况,未必会跳下去救人,但几乎所有政治人物都会这样模式化地回答,如果有人不这样回答,会被认为是懦夫,是孬种,是意志不坚定分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