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0章 增效不减员(2更到!)
赵无极回到卢江的这天,是二十四节气的“谷雨”,所谓“雨生百谷”,淅沥的春雨摧动着小春最后的灌浆生长,沿途的农田里,到处可见农民们正在田土里劳动,他们或播种移苗,或埯瓜点豆,这正是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,”的希望之季,但愿不要出现“万里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”景象。 西川的农业,虽然有千年水利工程的灌溉之便,有上千河流的水利之便,但西川农业并没有摆脱“靠天”吃饭的宿命。在特别干旱的年份,农业欠收是常事,颗粒无收的情况也曾有过。 卢江,虽同样有江河水利之便,但由于缺少相关水利设施,一遇干旱天气,深丘及山区的农作物就会大面积减产。 赵无极在凤山的农民家里调查时,就得知两年前卢江大旱,凤山有近半农户需要国家的“返销粮”救济。所谓“反销粮”,顾名思义,就是农民卖给国家粮库的粮食,在农民欠收或缺粮的时候,国家又返卖给农民。“反销粮”就是“救命粮”,有了这个,农民才不会被饿死。 好在赵无极的运气不错,自他到凤山后,基本上风调雨顺。去年秋天的大春作物获得了大丰收,玉米、红薯、稻谷这三大主要农作物都获得了较往年更好的收成,此外,黄豆、花生、棉花等产量亦与往年持平。从现在的天气看,今年小春的小麦、油菜籽、豌豆、胡豆等,不出意外也将获得丰收。 实际上,80年代的农民,虽然已经包产到户,但在生产上还得接受政府的“指挥”,譬如要求你们家必须种1亩油菜籽或半亩棉花什么的。 这种行政命令,事实上并不利于农民的增收。譬如,西川丘陵地带的棉花,后来都被取消了,农民也不种它了。因为西川大多数地方的日照时间并不充足,并不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