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73章 秉性难移(3更到,求月票推荐票!)
,70年代末期才在著名科学家们的呼吁下开始重视这一问题,近十年来出版过几十种专著,但是,这些研究都是相当肤浅的,介绍性的东西多,泛泛而论的东西多,真正靠谱的,能指导科学研究的东西并不多。 而赵无极的那份有关高新技术和科技工作的建议,显然就是科学学的领军之作,堂堂20万言,无不闪现着科学学的光芒。 赵无极在对建议的具体阐述中,提供了很多实用的研究指导,对部分无法自言其说的内容,赵无极采取的态度是“猜测”,即我猜测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,可能会是一个好路径。 出席学术报告除了首长等人外,科学家们只有不到100人,都是华夏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。这是赵无极一再建议缩小范围的结果。因为赵无极谈到的内容,包括那份建议本身,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。被更大范围的人知道,并不是好事。 与首长的谈话,关于技术保密的演讲,有关“科学学”的学术报告,以及那份高新技术和科技工作的建议,这四招齐出,如果还不能对华夏的科技工作有所促进的话,赵无极也就无话可说了。 此后的赵无极,并不会就这些宏观的问题再说什么,因为他所面临的事情并不少。当然,对于各学科门类的具体研究指导,赵无极也会尽心尽力去做。毕竟,华夏在很多方面确实落后了。 4月15日下午2点,赵无极在华宣部一名副部长和教育部一名副部长的陪同下,走进了华夏京都大学。 京都大学,自近代以来,就是华夏主要思想的发源地,其“兼容并包”的学术氛围一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。 前世,赵无极对这所著名大学也心怀景仰,只是,赵无极根本